内饰业务全球布局,多点开花打破垄断,华域汽车再次腾飞

2021-12-24 16:36:16  来源:网络整理
 

近日,乘联会发布消息称,今年1-10月,中国占世界汽车份额31%,占世界新能源汽车份额51%。且自2017年以来,我国汽车出口持续走强,尤其今年1-10月,出现了同比113%的高增长,发展空间巨大。得益于此,国内汽车零部件生产商业绩一片向好,加之行业集中度提升,龙头效应不断增强,国内综合性汽车零部件龙头华域汽车(600741)再度起飞。

受益行业发展 业绩大幅增长

自国产替代化热潮以来,国内国内兴起了一批研发汽车智能化的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缩小了和国外大规模生产厂商的距离,业已形成了专业化、系列化生产的局面。

华域汽车一方面受益于行业红利,订单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得益于不断开拓市场,以其优质产品使得客户群体规模增大,市占率不断提升。

2021年以来,华域汽车一改颓势,业绩大幅提升。仅一季度就实现348.78亿元营收,同比增长45.49%;扣非净利润11.81亿元,同比实现10244.25%的惊人增幅。截至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突破千亿大关,高达1003.34亿元;实现净利润47.02亿元,同比增长51.56%。

公司2021年第三季度毛利率逆势增长,约为16.02%,同比增加0.8%,环比增加1.76%。随着芯片短缺及原材料价格上涨问题得到缓解,公司全年毛利率或将进一步上行。

华域汽车深耕汽车零部件业务30余年,覆盖40余项业务领域,拥有完整的汽车零部件供应链体系。在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设立有368个研发、制造和服务基地,在美国、德国等20余国家设立有95个生产制造基地,并在持续扩张中。

公司目前共有内外饰件、功能性总成件、电子电器件、金属成型和模具、热加工件五大业务板块,产品覆盖诸多汽车零部件,主要客户包括上汽集团、大众、通用、福特、特斯拉、长城、蔚来、比亚迪等整车厂。

收购安道拓 打通国际化之路

近年来公司营收结构较为稳定,内外饰业务占公司营收比例保持在63%-67%区间内,是公司的核心收入来源。尤其以子公司延锋汽饰贡献最高,占总营收的63.22%。

2020年,公司与安道拓签署协议,收购其持有的延锋汽车内饰剩余30%的股权,安道拓退出全球汽车内饰业务,公司实现了对延锋国际的全资控股。2021年10月,公司完成延锋安道拓座椅有限公司剩余49.99%股权交割,实现对汽车座椅业务的全资控股,而由此切入全球内饰业务,至少将为华域汽车新增超过9亿元净利润。

目前,全球汽车内饰市场巨头包括延锋国际、安通林、佛吉亚等,而在2015年完成与江森自控的内饰业务重组后,延锋国际已然成为全球最大的内饰公司。2019年,延锋国际全球市占率为13.6%,高于同行业竞争对手。据延锋安道拓官网显示,2020年延锋安道拓营业收入为283.99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8.36亿元,净利率为6.47%,高于华域汽车2020年整体的净利率水平,表现力依旧强劲。

当前华域汽车的汽车座椅业务全部归属于延锋安道拓,拥有从汽车座椅零部件到整椅的生产制造能力。且国内座椅市场集中度较高,汽车座椅总成几乎全被几家外资和合资企业所掌控。佛吉亚、延锋安道拓、中国李尔三家企业(含其合资公司)约占中国60%的市场份额,安道拓行业地位可见一斑。

打破国外垄断 产品切入“新赛道”

虽然汽车零部件行业集中度在不断提升,但目前仍处于较为分散的状态。因此,打破国外产品的技术垄断,拥有最坚实的产品壁垒,成为各家竞逐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华域汽车愈发注重自主创新,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投入占比从2015年的1.69%提升至2020年的4.17%,终于成功切入新能源汽车毫米波雷达市场。

当前,全球主流的毫米波雷达有24GHz和77GHz两种频段。而根据美国FCC和欧洲ESTI的规划,24GHz的宽频段(21.65-26.65GHz)将在2022年过期,在之后汽车在24GHz能用的仅剩下24.05-24.25GHz范围的窄带频谱。在77GHz频段,汽车雷达将能使用77-81GHz高达4GHz的带宽。随着车用雷达系统对精度要求的提升,77GHz毫米波雷达或将是未来的主流。

直至2019年,国内长距离毫米波雷达市场仍处于被外资垄断的状态。2020年华域汽车较早切入市场,打破垄断。

公司生产的24GHz后向毫米波雷达和77GHz角雷达实现对上汽乘用车、上汽大通等客户的稳定供货,77GHz前向毫米波雷达在实现对金龙客车批产供货的基础上,新获上汽通用五菱相关新能源车型配套定点并实现量产供货。

目前,公司77GHz毫米波雷达已实现量产,且在国内厂商中具备一定的先发优势。结合汽车行业全球市场高景气红利,座椅业务“国际化”进程将加速,华域汽车即将进入收获期,有望带来业绩增量。

(编辑:互联网)
免责声明:人民家居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