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中天精密模塑有限公司自2004年成立以来,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和完善的服务,确保每一件产品都是超越客户期望的精品!通过努力,相继成为:顺德工业、博世、博泽、迪卡侬有限公司等国际知名企业的配套企业,是博世全球优选供应商。
在“中国制造2025”的风口上,传统制造企业如何华丽转型?品牌建设对于企业发展究竟有多重要?让我们一起走近中天,听听支海波十余年的创业经验和他的百年企业梦。
出身草莽,心怀梦想
1992年,高中毕业的支海波面临人生中的第一个三岔路口——留在苏北老家务农、当代课老师、去外地打工。不愿安于现状的支海波立志改变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带着家中仅有的83元钱离开家乡,只身来到张家港打工,迈出实现人生梦想的第一步。机缘巧合,通过路边捡到的一张名片,他有幸进入张家港市无线电厂,获得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注塑操作工。正是这份工作,让他从此与注塑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并成为他日后人生的风向标。进厂以后,从注塑操作工到带班、技术员、车间主任、采购经理、采购销售经理,注塑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曾留下支海波努力耕耘的痕迹。工作期间,积极要求上进的他不断加强自身学习,致力于技术革新。几乎每年都被评为先进职工,还先后被授予“张家港市十佳外来青年”、“苏州市青年岗位能手”、“张家港十佳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凭着农村人的踏实肯干和个人的勇于突破,不断创新,得到了全厂干群的一致认可。
2004年初夏,不安于现状的支海波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和自己的创业梦向公司递交了辞职申请,离开了为之奋斗了十三年的无线电厂,就此掀开了他人生的第二个篇章。
自主创业,勇攀高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当下被视作中国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双引擎”之一,一系列政策利好带动了一大批年轻人的创业热潮。但在13年前,自主创业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毕业了能找份安稳的工作,捧着“铁饭碗”才是重要的。然而,“爱折腾”的支海波却毅然走上了自主创业的艰辛之路。“我想要做不一样的企业!”,“正是这份信念,支撑着我一路走到现在,思路决定出路,没有大格局,就没有大发展。”支海波的言谈举止中闪耀着自信的光芒。
2004年6月16日,支海波用自己结余的2万元和东拼西凑的48万元钱注册了“张家港中天精密模塑有限公司”,3台注塑机,600平米租来的厂房就是他的全部。谈好的订单无故被取消、被客户拒之门外……创业初期,举步维艰,最困难的时候,甚至要借钱给员工发工资,但支海波骨子里有一股韧劲儿,认准一个目标绝不轻言放弃,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中天这个全新的生命里。没有订单,就从来料加工起步,赚来的利润全部投入到购买设备和技术升级上;不成规模,就向大企业学习,抓质量、抓管理、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和具有竞争力的价格,支海波最终征服了挑剔的德国人,成为Bosch的正式供应商,也将中天从此带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经过十余年的拼搏,中天由最初的3个人的小团队,变成了现在400多人的大家庭;由最初的3台注塑机变成了如今的3个工厂;由开始的“0”收益变成了今天销售过亿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从“0”客户变成了“Bosch””Brose”“ESAB”“SDI”“Decathlon”等当今世界级企业的优秀供应商。支海波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奋斗不息的创新精神,带出了一个朝气蓬勃的团队,创下了中天这一片广阔天地。
破旧立新,跨界试水
《礼记·中庸》有云:“破则立,从则平”。只有打破了才会去旧换新,新的东西才会出现,如果跟从的话只会是平稳的,一切没有太大的改变。支海波深谙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创新是基础,更是核心生命力;创新不是单一的,更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应该是多方面、全方位的,每一个细节都有创新的可能。”
随着生产成本的上涨,模塑产品的利润空间进一步被压缩,支海波凭借明确的自我定位和敏锐的商业嗅觉,近两年来,积极转型探索大体育、大健康等领域,寻找商业蓝海,多维度挖掘核心高净值客户价值。
今年6月16日,以张家港中天精密模塑有限公司为母体的智能坐便器企业——科堡智能卫浴,在江苏张家港市高调诞生,跻身中国智能卫浴大家庭。谈及此次跨界试水,支海波表示2015年看到吴晓波关于去日本买马桶盖的文章引爆全国对智能马桶盖的关注后,他对此进行了广泛调查和深入思考。经过广泛讨论和酝酿,中天公司决定在继续发展传统业务的同时,创办科堡智能卫浴,重新定义中国智能卫浴产业。“科堡”意为科技堡垒,表明了支海波以科技含量为核心竞争力,提升中国智能卫浴水平,迈入智能卫浴前列的决心。投产之初,即率先在生产线引入智能检测手段,将以往的人工经验型检测改造为机器标准型检测,避免了人工检测受制于时温、经验、情绪等因素的波动。一个标准、一以贯之的对复杂产品做好检测,不仅大大提高了检测合格率,而且将过去一条线7人检测减少为一条线1人检测,提高了工效、降低了成本,为中国的智能卫浴增添新力量。
近年来,全球制造业都在谋求转型,积极寻求构筑未来中长期增长的新支点,美国提出制造业复兴计划,德国提出工业4.0的概念,韩国提出“制造业创新3.0”,站在“中国制造2025”的风口上,传统制造业企业面临新一轮洗牌。对此,支海波认为面对智能制造这股浪潮,练好内功,掌握好方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如果内功练不好,即使披上“智能制造”的外衣,也依然免不了失败的命运。
当前,中国制造业整体上正处于2.0到3.0的过渡阶段,不同行业和地区之间的智能化水平有较大差异。企业不应该盲目跟风,首先要明确自身的定位和目标,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客户需求,补齐短板,打好软硬件基础,借鉴标杆企业经验,寻求重点领域突破。从输导数字化到实现自动化,将数字化和自动化有机结合,最终实现打造中国版智能化平台。其次,还要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目前,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很多有市场竞争力的的产品不是设计不出来,而是制造不出来。“文员很容易招,而工人岗位即使工资开得再高,都很难吸引到年轻人。”对于此现象,支总十分无奈,“在欧美和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中等收入人群的主体是技工,也就是高级蓝领。加快培育高级蓝领,是为“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提供必要的人力支撑。”
商海浮沉十余年,支海波最大的感触是不要停留在过去的成功中享受安逸的状态,企业生命的周期性决定了要想发展持续向好,必须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及时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始终保持在抛物线的攀升状态。须知道,在这世界上,变化才是永恒的。企业同样如此,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唯一的不变就是保持变化。
以诚立足,百年大计
工作之余,支海波最爱做的事情就是跑步和学习,长跑锻炼人的耐力,使他保持头脑清醒;而学习过程中与老师和同行的交流,使他思路开拓,并把学到的知识不断用在工作的创新上,永远站在行业的最前端。
如今,“专注·专业·创新,打造百年中天”成为了他新的人生目标。“企业最初是个人的,但未来一定是大家的。相比于中国传统的家族企业,我更希望把中天打造成德国式的团队企业,希望百年以后,即便我不在了,中天还在”,这是他给客户和朋友介绍中天时永恒的话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尤为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文化的重视甚至更甚于企业盈利。
众所周知,支撑日本制造走向领先的源动力是匠人精神。同样,在德国,优秀的企业中,所有工人都具有优秀的手工艺传承,都具有着令人尊重的匠人精神。而中国制造业普遍缺乏这种沉下心来钻研本业的态度,抱着浮躁的心态寻求速成的捷径,这样的本末倒置使得中国制造容易迷失在泥沼之中。在支海波看来,中国制造业不缺人才,但很多时候并未真正用在专业技术的研究制造上。我们所缺少的正是“匠人精神”所蕴含的一种情怀、一种执着、一份坚守、一份责任。因此他要求全体中天人要拥有创新的工作精神,专著的工作态度,专业的工作品质,一步一个脚印,把企业做精做强,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这应该是我们所有企业所有行业努力不懈、持之以恒、薪火相传去做的事情。
在中天的楼下挂着:厚德载物,如日中天八个大字。这蕴含着支海波经营企业的智慧和感悟,也是企业的灵魂所在:以宽厚之心去待人接物,以诚信道德为立足之本,在这样的信念支撑之下,中天自然就能长远的做大做强,从而实现如日中天的目标。“未来,我想成立一个企业基金会,建立多形式、多层次的员工福利保障体系,解决员工的经济困难和精神压力,体现公司‘家’的温暖。”支海波对苏商全媒体记者说。
成功的人是相似的,失败的人各有各的借口。人生就像一道证明题,每一步都承上启下,每一步都至关重要,要想写出人生的一道完美的证明,就得给自己设一个目标,列出你现有的条件,寻找辅助线,寻找差距,寻找帮助,寻找方法,端正态度,孜孜不倦,持之以恒,这所有的动力,都来自于对梦想的执着。成功从来不是偶然,在支海波这个行事低调的本土苏商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一种为梦想而拼搏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