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节跳动将取消大小周,加班要打申请!此前1/3员工不同意,有人担心“一年少赚近10万”

2021-07-30 10:46:30  来源:网络整理
 
央行放水,A股万亿级大利好来了!下周行情会怎么走?>>> 点击速看>>>

  周末加班这件事上,互联网大厂正在发生变化。

  继快手之后,字节跳动也取消了大小周。

  7月9日,字节跳动宣布将于2021年8月1日起取消隔周周日工作的安排。8月开始有需求的团队和个人,可以通过系统提交加班申请。

  随后,这一消息登上了微博热搜。

  此前调研显示1/3员工不赞成取消大小周

  此前,字节跳动宣布在内部开展关于“取消大小周”的调研,引发网友热议。不过对字节跳动而言,大小周并不是应急之举,而是诞生自创业初期,堪称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据新任CEO梁汝波6月17日在公司例行OpenDay上公布的调研结果,字节公司内三分之一的人不支持取消大小周,三分之一的人支持,这也使得取消大小周在字节内部再次成为悬而未决的议题。

  收入是员工反对取消大小周的最主要原因。在职场社交平台脉脉上,有认证为字节员工的用户发言表示,取消大小周将少掉不少加班费,一位员工称,如果取消了大小周,自己每年将损失近10万元收入。

  有的员工透露,加班两天就有一万多。“我当初加入字节,这部分收入是算在薪酬总包里的”。“一些人加班一天,就有几千块收入”,一位熟悉字节跳动的猎头表示。

  还有用户表示,选择到字节工作,实际上大多都是能接受大小周的,否则最初便不会选择加入。

  互联网“大厂”开始取消大小周

  大小周是互联网公司或公开或隐秘的一种上班方式。一周休息一天,下一周休息两天,然后再休一天,再休两天,如此反复。算下来,一年比正常工作日多上20天班,相当于每年多上1个月班。

  今年6月起,互联网“大厂”开始讨论起取消大小周(上六天班为单休大周,上五天班为双休小周)的问题——先是腾讯光子工作室提出取消大小周;接着,快手宣布7月起正式取消大小周。

  6月14日起,腾讯旗下光子工作室群宣布实行新的加班机制,设立周三健康日,要求员工在健康日18点准时下班,其余工作日不晚于21时离开办公区域。周末休息日保证双休,如进入攻坚阶段已报备的项目,需发送邮件阐明周六加班理由,抄送部门HRBP、秘书等,严禁周末休息日两天连续加班。

  随后,6月24日,快手宣布从7月1日起取消大小周,员工按需加班,公司按照相关规定向员工支付加班工资。快手今年1月开始试运行大小周,经过半年试运行之后决定取消。

  快手在内部信中称,自今年1月正式实施“聚焦日”规则(即每个隔周的周日为加班日)以来,经过6个月的试行,经过思考和斟酌,公司决定自7月1日起取消“聚焦日”,恢复各部门、各项目按需加班的原有规则。

  快手同时称,在重大项目攻坚的团战中,公司支持按需加班,促进业务生长;公司期盼用全面提效的方式,助力公司业务发展、组织成长。

  公开资料显示,对于“聚焦日”,员工首先可兑换调休假或加班费,“聚焦日”默认转入调休假。其次,可按季度在加班系统中选择结算加班费,加班费=加班发生月的日工资x2x加班天数。

  时过境迁 大小周弊渐渐大于利

  6月17日,字节跳动CEO梁汝波在“CEO 面对面”会议上,首次披露了字节跳动 2020年的财务状况。2020年,字节跳动实际收入达2366亿元,同比增长111%。同时,其最新业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字节跳动旗下产品全球月活跃用户数达到19亿,覆盖全球超过150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字节跳动在亚洲、美洲、欧洲等30多个国家设有办事处,全球正式员工数有11万人。

  从收入规模来看,相比去年阿里的7173亿元、腾讯的4821亿元、快手的588亿元,字节跳动全年的收入是阿里的1/3、腾讯的一半、快手的4倍。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000681,股吧)

  不过,尽管收入翻倍,字节跳动去年却出现了亏损:全年经营亏损达147亿元,部分原因是员工获得基于股票的报酬产生了较高的费用。

  走过快速扩张阶段的互联网企业,出于控制成本等需求,无论员工拥护也好反对也罢,取消“大小周”恐怕已经是不可挽回的趋势。

  而在此过程中,社会情绪对企业的倒逼作用也不可低估。如今的年轻人,对于个人权益的保护愈发重视,普遍要求企业遵守《劳动法》,保障其休息权利,反对“996”和“内卷”的浪潮,也因此越来越大。

  今后,愿意执行“大小周”、长期加班的年轻人可能会越来越少。尤其是随着“00”后一代成为职场主流,企业的相关政策更可能要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编辑|孙志成 王嘉琦 杜恒峰

  校对|卢祥勇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每日经济新闻(博客,微博)。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编辑:互联网)
免责声明:人民家居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