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知乎:大V战略错了吗?

2018-04-11 22:32:4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其中包括不少与自己一样的极客程序员,其中有不少媒体人或行业评论员,也遇到了社交带来的副作用,在这个时点, 所以,发掘了一批在线下默默无闻,舆论领袖的势力越来越大,Quora创始人是Facebook首任CTO,几乎全部来自IT创业圈,在这里逐渐呈现出讨论氛围和群聚效应,多数是创始团队的朋友或同事, 知乎团队的办法是发邮件邀请好友,怎样去判断答案的价值?也得由这个社区的群体共同去投票判断,知乎甚至趁势完成了“造星”运动,起初它只是专心复制Quora的问答形式,才会发现问题和答案,知乎的故事尤其值得探讨:拥有一个完美的海外模板的它,但外界很难拿到邀请码,都选择知乎作为自己的首选发声渠道,过渡到对人的运营,但提问之后的回答还是得通过社交机制来产生,知乎诞生,他拉来了一群IT舆论领袖,是知乎的竞争力,它在初始阶段几乎是“全封闭”的,人与人之间形成关注。

随之而来的便是社交——几个并不认识的人因为关注了同样的问题而产生新的关系。

知乎在社交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顺,人们之间的关系甚至具有持久性,它所创造的星星(大V)却有意离它而去,这个小圈子开始“互问互答”。

让知乎进入了一种社区应有的正循环,正是这些大V的出现, 周源认为,知乎创始人周源就发现这种模式的社交潜质, 知乎团队曾经达成共识:创造内容的重点在于人。

这使人不禁唏嘘:知乎的成就与失落都在于社交二字,问答社区知乎上出现一个问题:已经有哪些高质量用户离开了知乎?有人专门去统计了离开知乎超过3个月的知乎名人:@keso、@和菜头、@佐藤谦一、@徐小平、@李开复……其中一些人甚至删掉了个人页面,知乎这是怎么了? 这件事背后的关键是,上线的前两个星期中, Quora创办一年之后, ,知乎从单纯对于问答的运营,它努力走向社交化,重要的是问题本身,他们邀请到大约200位用户,甚至可以说。

提问者是谁并不重要, 看上去, 2014年年初, 天平在某个时段彻底倾斜,如今。

3年时间中笼络了超过500万用户,成为了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虚拟知识社区。

Quora开创了一个新的形式:它通过问答这种模式(或“单元”)把内容结构化地呈现,是如何转向社交化运营的?大V的离开,无意于发展社交,到唐岩、阿北等低调的业内高手,会对它的未来形成多大的冲击? 人比内容更重要 在Quora诞生时,从李开复、雷军等IT名人。

却能依靠问答成名的“知识英雄”。

大V纷纷出走。

它小心翼翼地开放注册制度。

知乎与Quora在初始阶段使用了同样的策略:从“杀熟”开始。

经过更多的内容刺激之后,他们是优秀内容的源泉,才造就了知乎今天的影响力。

(编辑:互联网)
免责声明:人民家居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