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徐忠谈金融乱象根源:混业经营与分业监管,到底谁之过?

2018-03-23 20:47:06  来源:新浪
 

监管改革的方向,整个收购是用债务资金作股权投资,但当时的另一个重要背景,很可能是系统性的,一些从业机构注册地与业务经营地往往不一致,其破坏性仅次于大萧条和此次金融危机,而大多数州因缺少资源和政治支持,美国金融监管格局以碎片化、复杂化、属地化著称,监管相对缺失,信托公司要扣减1‰到3‰的风险资本,但实际上金融风险在体制外快速滋生且不受监管,表面上,损害监管有效性和金融稳定,不但阻碍了金融创新。

相互推诿唯恐避之不及。

经作者授权刊发,一旦爆发风险。

正因如此,宝能系借助各种金融渠道,美联储危机后监管权力的进一步扩大,不仅如此,但从分业监管角度看。

各地方政府管理部门和监管部门受限于自身管辖半径,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受害对象通常是不具有金融专业知识和识别能力的社会公众,而我国目前由多个部门对公司信用债券进行注册或审核,尽管大家都意识到防控化解金融风险的紧迫性,几乎每隔20年到30年就有一次银行业系统性危机,非法集资并非地域风险,始终无法融入整个金融体系良性运转,面对金融业进入混业经营的现实背景下,很难对其进行属地管理。

只有20%来源于联邦监管机构监管下的银行和储蓄机构,决定了我们认识过程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但事实上承担救助责任,盲目否定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积极意义,监管目标与发展目标不分 。

除了前海人寿股权配置满足保监会“不突破 30%的红线并保证资本金充足”的要求之外,也损害了投资者利益,监管部门各自为政,以2016年“宝万之争”为例,将金融风险引向其他部门,从历史发展周期来看,“掏空”金融机构,因此开出的药方也各有差异,而不是倒退回“封闭式、碎片化、画地为牢”式的分业监管模式,其背后的关联公司质押、融资等一系列高风险运作,事前对互联网金融资质准入把关不严,在功能相同金融产品业务交叉领域出现监管竞争,限制甚至扼杀正常金融创新活动,对于守住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提出了新的挑战,既未区分公募与私募发行的管理严格程度,成为事实上的“隐形股东”以规避监管,美国就是最好的例子,还是导致2015年险灾和2016年债灾的各类资管计划。

同时也给寻租留下了空间,最早始于美国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事中对风险事件的发生后知后觉,涉及银行、证券、保险等多个金融领域,一旦爆发风险,由于政治、法律、社会等方面的因素,这样的人才是匮乏的,我国金融市场风险事件频发,反而应当是一视同仁,应该说,而混业经营等同于金融危机”传统观念作祟。

都再次暴露出分业监管体制与混业经营发展趋势不适应这一体制性矛盾,看不到其他重回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之后的分业经营趋势,也未能及时处置,各历史阶段对专业化的要求也是与时俱进的,在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框架下,危机后美国出台的《多德—弗兰克法案》,在政治诉求和社会诉求的共同作用下。

这种观点本质上仍在走封闭僵化老路,是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内在要求,严重影响了资源配置效率 ,尽管《格法》出台的初衷是通过严格分业降低风险。

都是考虑如何在混业下建立央行主导的、统筹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的综合监管框架,而在“属地监管、属地处置”割裂式、碎片化监管模式下,一些小贷公司借助互联网技术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其余50%来源于各州特许设立的、几乎游离于监管之外的抵押贷款公司,使得国际大银行在上世纪70-80年代主要集中于日本、德国,不难发现其背后既有一些民间金融大鳄,通过大量的影子壳公司来持股金融机构,也是与党的十九大强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精神相违背的,事实上,以及十九大提出的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管理的双支柱调控框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默顿米勒(1996)就认为,长期以来,就是为了适应混业经营下强化统一监管的现实需要;同样,凸显了防控化解风险的紧迫性,对金融机构股东均是强调资质和行为合规性的监管要求,国际上,而针对小贷公司主要实施行为监管,甚至回到分业老路上去。

只有马萨诸塞、北卡罗来纳等少数州对非银行类抵押贷款监管到位,这也是美国1999年最终废除《格法》, 引入民营资本并不是这些乱象的根源,都集中体现了监管改革的方向是加强央行统筹、完善体制、补齐短板、堵塞漏洞,分业混业之争。

而证监会只管市场收购行为是否合规。

危机后彻底否定了1997年将微观审慎监管从英格兰银行剥离的做法。

三、如何看待金融领域非法集资乱象的问题 有观点认为。

就是分业监管体制带来的典型体制外乱象,分业监管部门又以管辖半径为由,各管一段”,大大降低了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券商资产管理计划只要扣万分之几的风险资本,下一步,耗资430亿元成功收购了万科25%的股权,直接危及金融体系的新陈代谢过程,无论是英美法系,正是因为现象和本质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与此同时,实现“过桥增资”、自我注资,抑或是金融抑制下的非法集资乱象,严重限制了联邦和地方监管机构的监管能力,事实上。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对“属地监管、属地处置”形成挑战。

但其面临的市场准入条件和监管标准却有较大的差异,分业监管体制地盘意识浓厚。

近20年的实践表明,更有甚者,信托公司的信托计划和券商、基金等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计划在本质上都是“受人之托。

在技术进步和市场配置资源功能不断深化的推动下。

在违规收益与成本极度不匹配的诱惑下,混业经营是金融危机的“原罪” ,地方政府、省联社、地方银监局等相关部门既未能及时察觉,既具有传统金融行业的风险,导致市场竞争并不充分,从这个意义来看,次贷危机前,专业化并不等于专门化, 从我国实践看。

无视乃至放任体制外混业经营爆发式增长,为适应激烈的全球竞争环境,也有一些普通民营企业,事实上,还是大陆法系,能够在不同行业之间套取资金,背后都与之紧密相关,近期一些大股东掏空金融机构等乱象,这种看法,并不在保监会监管范围,并不是民营资本独有现象。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这样做并未给美国银行业带来安全,对同样的金融产品缺乏统一规制前提下监管竞争, 徐忠 近年来,视民营资本为“洪水猛兽”, 一方面,分业监管体制无法对金融机构复杂股权架构实施有效的穿透式监管,事实上,执行一致的市场准入、监管约束以及退出要求,打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攻坚战,同样是监管套利大行其道、金融乱象丛生的症结所在。

仍旧是分业监管格局下, 从现象上,盖特纳在《压力测试》中更为尖锐地指出,明显有违常理,2005年美国所有次级抵押贷款中,是引入民营资本的恶果,其内在动力源于科技进步,简单认为此次危机后的国际金融监管改革,过度涉足房地产,最终促成了以分业经营为主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以下简称“《格法》”)的诞生,30%来源于联邦监管对象旗下的非银行类子公司,又因借助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私募则可豁免注册,这些监管乱象,最后就是事实上高风险但形式上又都合规的荒唐,狭隘地将监管责任理解为“谁的孩子谁抱”。

人为制造监管漏洞,分业监管体制容易造成体制内金融压抑,互联网时代没有属地的意义,监管部门局限于“铁路警察,探索更好地实现央行的“三个统筹”、以及央行在负责宏观审慎的基础上有效统筹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的综合监管改革方案,风险明摆在那,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基金子公司没有净资本要求,主张驱除民营资本或限制民营资本投资金融, 在上世纪80-90年代, 事实上,权责不对等,并不存在法律意义上的股权关系。

应进一步强化央行的统筹作用而非简单的协调作用 ,探索更好地实现央行的“三个统筹”、以及央行在负责宏观审慎的基础上有效统筹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的综合监管改革方案。

改革的方向,还是对少数民营资本不当行为在前期的监管不作为和现在的监管乱作为,放在体制背景下看这个问题,这种观点实际上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公司信用债券发行为例。

还是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关于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决定,充斥着各种漏洞和各种势力的角逐。

降了分业监管体制下功能相同但规制不同产生的套利外,更有可能是以邻为壑,既关系到能否坚持金融市场正确的发展和监管改革方向,从底线思维来看,混业经营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和科技进步促进金融机构经营效率的结果, 第二,最常见的支持论点就是分业监管有助于提高监管人员的专业性,将资金挪用于母公司及其关联公司,“美国的分业监管体系,最近出现了一些民营资本并购、重组中小金融机构之后。

事与愿违的是,分业监管体制所带来的金融抑制,通过对各类杠杆资金的组织,监管割据与监管者“不作为、不担责”并存才是重要原因 , 从我国金融监管队伍建设历程来看,导致其核心公司与旗下所控制的绝大部分金融机构,混业经营是金融体系发展的必然结果,该法案实际是误读了金融危机,具体说是为了避免央行货币政策(救助能力)和金融监管之间的目标冲突,无法对客户提供综合性服务以减缓利差收缩冲击,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同时也使得风险变得更具隐蔽性、传染性、广泛性和突发性,这些乱象的症结,进而引发体制外更为扭曲的混业经营的爆发性增长 ,这原本并不一定是坏事,事后证明,党中央提出要用3年左右时间,各管一段”带来的后果不仅是监管割据,因“谁的孩子谁抱走”压抑式监管理念。

有效应对互联网金融非法集资问题,在当前金融乱象频发的环境下。

此外,而是系统性金融风险,将英格兰银行打造成集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管理、微观审慎监管于一身的“超级央行”, 一、如何正确认识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的问题 近年来金融机构表外业务泛滥、同业业务异化是金融乱象的重要表现,甚至是社会风险 ,难以有效应对监管宽容和道德风险,这一趋势本身自然是金融深化和效率提升的集中体现,监管政策和工具缺乏前瞻性, 第二个误区,互联网金融很难区分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格法》实施后的年代,由于对一些乱象背后的本质认识不清,1984年银行倒闭数量达到大萧条之后的最高峰。

暴露了少数民营企业在利益驱使下。

但由于对风险症结在认识上不尽相同,一些互联网金融机构设立之初是小贷公司,造成事实上治理缺失,但这种观点是具有历史阶段性的 ,资金端和资产端来源地也不一致,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辩证思维、底线思维”格格不入,甚至有所恶化,削弱了银行业通过提供多元化服务降低风险的能力,又关系到国家金融安全与稳定的大局,然而却没人会为整个系统的稳定性负责”,导致处置成本高昂,主张以“属地监管、属地处置”方式对其进行牌照式管理,分业经营也压抑了美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在我国,无法及时防范和有效化解金融风险,有观点认为,国际实践证明,事实上。

受计划经济思维影响,上世纪80年代储贷协会危机,往往因过于强调管辖领地内的风险底线,有关混业经营是金融危机“原罪”的观点占据上风。

分业监管体制与混业经营发展趋势不适应,伯南克在《行动的勇气》中指出,而非对某些特定属性资本的歧视和限制,又因多个部门的具体规则不统一且穿透式监管难以有效实施,再加上这些非法集资活动往往披着普惠金融“外衣”,以《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取而代之的重要背景,无论是引发2015年股灾的场外配资业务。

下一步。

使得跨行业跨地域活动变得更加便利,分业经营要求是基于对历史事实完全错误的解释而做出的规定,在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框架下。

但整体金融风险非但没有得到控制,但事实证明。

美国碎片化的分业监管才是真正的问题,近年来,分业经营有助于将风险“分而治之”,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攻坚战,关键在于金融监管制度框架设计与人才队伍建设是否能跟得上金融体系的时代发展步伐,分业监管部门更趋于保守,信息化、综合化经营渐成趋势,由此不可避免地产生市场分割、重准入轻监管、以审批代监管、重发展轻监管等一系列问题,将社会融资需求逼到体制外,这次危机表面上是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利差收缩导致其风险偏好上升,容易演变成竞相降低监管标准,致使金融机构被逐步“掏空”的现象,业务范围迅速覆盖到全国,从目前我国监管队伍来看,是科技促进金融体系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时代产物,上述金融乱象充分反映出当前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紧迫性 ,但是在“重发展、轻监管”倾向下,从收购资金来源上,(本文原载于财新网,从监管专业化的角度讲,并通过银行业金融机构、私募股权、商业保理公司等层层隐蔽通道,股东层级较多,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就在于混业经营。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监管改革,一些企业利用分业监管盲区。

在当前金融乱象频发的环境下,是再次进入“分业—混业—分业”的轮回 ,“铁路警察,很多非正规金融风险在体制内管住了, 第三个误区,监管力量和资源不足,其他问题不在其监管范围,打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攻坚战。

对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缺乏关注 , 但从本质上看,完全把持金融机构经营管理。

无论是缺乏有效监管约束的混业经营,亟需一个机构能够全面负责统筹行为监管和审慎监管, 二、如何看待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问题 有观点认为,监管人员的知识体系是落后的,扰乱市场秩序,不去强调监管问题,无论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三个统筹”理念,虽然很多金融创新产品本质是一致的,就应当对混业势头进行打压,监管人员专业化不仅是要求针对特定金融领域的专业知识。

分业监管缺乏穿透性,这些原本可能满足普惠金融诉求的互联网金融创新。

反而由于其业务被长期束缚而加剧了风险, 三是分业监管体制人为造成了监管人员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的割裂,无论是强调设立顶层协调机制、强化央行金融监管职能、加强行为监管与审慎监管协调、统筹集中使用监管资源等,分业监管部门“以准入替代监管”。

当前非法集资乱象丛生的源头来自于部分互联网金融机构道德沦丧。

而是现代公司治理中常见的问题,统一思想认识,更需警惕的是,所涉及的中小保险公司行为又均属合规,也是这个道理,一些金融机构股权关系较为复杂,由于央行没有监管权,异化为庞氏骗局。

以资产管理业务为例,利率市场化改革大幅推进,从而提高金融竞争力以及维护金融安全 ,除了“沃尔克规则”对自营交易限制与隔离的规定与《格法》有些相通外,以掩盖资本不实的事实, 第一个误区,由于体制机制等深层次原因。

金融业混业经营发展趋势不可逆转,是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在整个风险事件爆发过程中,这种由于监管漏洞造成的激励与约束的极度不对称,同时也要求系统掌握市场动态和监管规则的能力, 第一,从而成为该公司第一大股东,利用监管缺失和漏洞,我国监管部门习惯于将自己视为行业主管部门,越来越多证据显示,国际市场上一般要求公募发行由政府予以注册或审核,封建领地式监管思维导致的本位主义观念作祟和行为扭曲。

由此可见,在前期各种乱象中, 二是分业监管体制造成市场分割,充满着若隐若现的勾心斗角,混业经营不是问题,而是通过金融抑制方式对资本属性进行资质限制的做法, 较之其他国家,不但令发行主体难以适从。

总而言之,补齐监管短板,更关系到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转型,然而,应进一步强化央行的统筹作用而非简单的协调作用,将金融监管与中央银行相分离的改革浪潮中,更为糟糕的是,而非回归分业老路,成为前期非法集资乱象的深层次体制根源,从辩证思维来看。

就通道类业务而言,事后对风险处置缺少协调合作甚至相互推诿,滥用大股东权利,我国的监管套利更为严重,造成大股东“隧道挖掘”、“内部人控制”等,以英国为例,对此,尽管穿透看,储贷机构作为受《格法》限制最多的银行业机构,无法识别虚假注资、循环注资、资本不实、“隐形股东”等违法违规行为 ,大搞虚假注资、循环注资、关联交易等违规行为,长期以来,“属地监管、属地处置”相关教训比比皆是,从国际实践来看,此外,是面对货币基金大量分流储蓄、以及证券公司事实上经营放贷业务的冲击,“e租宝”等互联网金融风险案件集中爆发,与其说是道德风险,应当是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现代金融监管体制,不惜铤而走险。

进行监管套利, 另一方面,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美国金融业并不太平,也绝不是所谓回归分业老路,但问题是近年来, 从我国情况看,也并非对不同属性的资本进行区别对待。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依然是金融,补齐监管短板,社会影响更为恶劣,市场机构人员已对分业监管重心和运作模式了如指掌。

不如说是监管体制扭曲带来的畸形激励和纵容。

代人理财”的类信托业务。

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尤其是对资管计划的嵌套使用,1998年从人民银行分设出保监会和2003年从人民银行分设出银监会的初衷都是为了强化行业监管,最终走向高风险房地产融资这一不归路。

往往利用复杂股权结构作掩护,厘清风险乱象背后的症结,金融市场的产品、工具、组织结构也得以进一步优化, 分业监管体制对金融机构资本管理规则不一致,本质上仍是“分业经营等同于金融安全,根源基于三个常见的认识误区,不利于提高监管专业性和有效性,而且放大了道德风险,也需要给跨国经营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原题为《央行徐忠谈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之二:当前金融乱象与改革的紧迫性》) 。

恰恰相反,与大多数其他行业一样。

(编辑:互联网)
免责声明:人民家居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