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化市场环境,推动产品和服务质量双提升,装修市场才能为高品质生活增添更多亮色。
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细密,近年来,装修市场逐步发展壮大,竞争日趋激烈。然而,一提起装修,也有不少人感慨:太让人操心了,“水太深”“坑太多”。种种消费陷阱,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不利于装修行业的健康发展。
人们向往着新居,但为何装修过程有时却不太美好呢?现实中,如果选择全包,设计、材料、施工等各环节经常“夹带私货”,消费不太透明;如果选择半包,自己购买主材、把施工和辅料交给工长,也得提防先低价、再增项等套路。少数装修公司为了自身利益,还在合同中写入“霸王条款”,存在工程延期、赔付不清等问题。更有甚者,随意售卖用户信息、泄露个人隐私,令消费者在装修过程中频频被各类推销电话骚扰。
观察消费者投诉情况,装修建材和装修服务等一直是“热门”。近年来,“互联网家装”兴起,促进了装修业态创新,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18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中,预付式消费领域的“装修贷”曾引发关注。现实中,出现过互联网装修平台资金链突然断裂,装修合同无法履行,但消费者仍要偿还贷款的案例。事实上,尽管装修市场历经多年发展,但很多装修公司的营销方式依然单一,仍主要依靠低价吸引客户,后期再想方设法增项加价或偷工减料。多管齐下、久久为功,有针对性地破解难题,才能切实改善装修的消费体验。
首先,监管应聚焦薄弱环节,精准发力、把好关口。一方面,严格市场准入,重点核查经营者资质,压缩“装修游击队”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强化监管力度,把品质不合格的产品和服务拦在门外。瞄准病灶、精细施策,才能发现问题、破解难题。例如,工商系统持续开展“红盾质量维权行动”,对商品质量进行线上线下一体化抽检,收效明显。而针对互联网家装公司预付式消费等新问题,也须尽快消除监管盲点,增强执法有效性。
从供给侧角度,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行业标准。无论是精装修、整体家装,还是近些年颇受青睐的“环保装修”,行业协会都应制定或完善相应标准,发挥更大作用。此外,还应加强行业引导与自律,督促相关企业增强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努力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目前,上海、合肥、乌鲁木齐等地已建立装修诚信联盟,类似做法,对促进企业诚信自律、营造行业良好生态具有积极意义。
不同于一般消费行为,装修涉及广告、质量、合同、服务等多个环节,周期长、问题杂,一旦涉及消费维权,难度往往更大。因此,畅通消费者维权渠道格外重要。比如,不妨充分发挥基层消费维权网络的作用,更多地将消费纠纷和解在企业、化解在基层、解决在源头。对消费者来说,也应多掌握家装知识,在公司选择、合同订立等方面多留心,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此外,还可考虑通过房屋装修保险等形式,用市场化的保障手段分散风险。
随着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正在加快转型升级。净化市场环境,推动产品和服务质量双提升,让消费者从“真烦心”变为“真放心”,装修市场才能为高品质生活增添更多亮色。
(编辑:佚名)
免责声明:人民家居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