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顾家家居“账本”:营收数据喜人背后也挺

2019-09-07 00:01:44  来源:网络整理
 

      近日,顾家家居发布2018年业绩公告,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增长均在20%以上,成绩喜人,但净利率、毛利率双双下降,销售费用大幅上涨以及应收账款等多项财务指标也显示出公司发展并不轻松……

      日前,顾家家居披露的年报显示,2018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1.72亿元,同比增长37.61%;归母净利润9.89亿元,同比增长20.29%。作为软体家装行业的头部企业,业绩增长率也明显高于整个家居行业的平均水平。再加上此前顾家家居收购喜临门的消息不断更迭,这段时间该企业可谓是出尽风头。

      其实,2018年也算是顾家家居的“收购年”,记者统计发现,去年一年公司先后收购高端品牌RolfBenz99.92%股权、纳图兹51%股权、澳大利亚家居企业Nick Scali Limited的13.63%股权、泉州玺堡51%的股权、班尔奇定制60%股权、卡文家居51%股权以及优先家居100%股权。其收购目的在于进一步推动大家居战略落地,丰富公司产品品类,对品牌矩阵进行全方位布局。而这一系列收购金额总计超15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顾家家居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仅为10.09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1.87%,不足以支撑公司投资扩张。为顺利完成收购,顾家家居的借款也大幅增加。其中,短期借款期末余额为1.2亿元,同比增加287.50%;长期借款新增10.67亿元。对此,顾家家居表示,短期借款与长期借款的大幅增加主要是为满足投资资金需求,增加了银行借款。根据顾家家居2018年审计报告显示,公司负债率已从2017年的38.63%升至52.28%,同期同行业公司欧派家居、索菲亚的负债率仅在30%左右。有经济学专家向记者表示,顾家家居的频繁并购使得公司负债率不断提升,有可能导致公司运营风险的增加。

      与此同时,顾家家居在2018年9月也通过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资金10.97亿元。从货币资金期末金额为15.92亿元来看,若剔除可转债10.97亿元,则同比减少44.13%。此前,顾家家居公告称,将变更部分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将募投项目“信息化系统建设”尚未投入的2917.01万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再加上公司应付账款达到10.14亿,同比增加40.86%,可见顾家家居目前的财务负担较重。

      实际上,近几年有关顾家家居“重资本轻经营”的说法一直不断,把精力主要发在资本运作的顾家家居在产品上显得难以兼顾。前不久,同是软体家居行业的敏华控股便以专利侵权向顾家家居提起诉讼。尽管此次诉讼尚未有定论,但顾家家居在专利方面的诉讼一直不断。据企查查数据显示,顾家家居单因专利权纠纷案件多达67起,总纠纷达142起。企查查还显示,在2016年,顾家家居公司经营的天猫网店“顾家家居旗舰店”因价格欺诈案而受到了行政处罚。记者还注意到,业绩公告提示的公司自身风险有146条,关联风险达105条。

      产品质量也是顾家家居被诟病的问题之一。记者查询顾家家居天猫旗舰店发现,不少消费者评论质量一般、服务差等问题。在“黑猫投诉”平台,有消费者表示,购买顾家家居沙发,第二年便出现了缝线开裂、靠背发黑等质量问题。

      实际上,软体家居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产品的设计研发,这也是为什么敏华控股五年后再次控诉顾家家居的原因。作为行业中市场占有率老大的顾家家居尽管一直对外宣称自身拥有强大的软装设计能力,但从其研发投入费用来说其实不然。2018年顾家家居研发费用为1.37亿,仅占总收入的1.5%,尽管同比增长89.63%,但比起同行业其他企业的研发投入依旧差距甚大。

      值得注意的是,顾家家居尽管对产品研发投入不足,但其销售费用却在不断攀升。2018年顾家家居销售费用达到17.9亿元,同比上升28%,营业成本也因此升高。其中,顾家家居同期广告营销及参展费用占收入达5.85%,占总销售费用的29.98%。销售费用增加带来的是营收成本的增加,比增长39.5%,导致毛利率下降0.9%,仅为36.4%,在同行业企业中仍处于高位。

      财务压力加大、产品问题增多,顾家家居的投资者们也开始犹豫。从2018年6月份开始,顾家家居的股价持续走低,从77元/股左右跌至近日的50元/股左右。同时,较2017年,顾家家居前十大流通股东中已有三家流通股东退出,其中,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投摩根核心成长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退股240.19万股,三家流通股东共计620.08万股。

      2018年整体家居行业的增速放缓,竞争激烈加剧。在顾家家居对喜临门的收购还未有结论的当下,公司资金是否能够满足经营需求不可知,现金流不足、营业成本攀升、财务压力加大都是顾家家居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一位家居行业的专家告诉记者,顾家家居先把已收购的品牌运营好才是生存发展的保证。

(编辑:佚名)
免责声明:人民家居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