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行业碰到的困难,并不是意味着建陶行业走向没落,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调整。行业需要往前走,但市场在萎缩,就要找到或创造新的需求,对市场进行刺激,开辟新的战场。
•过去20多年里,中国建陶装备行业借助行业高增长,已经完成了整线国产化,而现在,站在历史拐点上的中国建陶装备企业,该何处何从?出路又在哪里?
•现在处于历史的拐点期,我们需要完成从跟随着向原创者的角色转变,才能引领全球。新的历史机遇也在蕴酿,产品功能化、产品向服务端延伸以及智能工厂,将催生新的市场。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建陶大局之建陶装备的国际竞争与合作
2019年7月4日,蒙娜丽莎与恒力泰合作开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HT36000大吨位压机,在蒙娜丽莎集团正式上线运行,意味着属于中国建陶行业的3.6米超大规格陶瓷大板即将面世,这是迄今为止国产首台超大吨位压机。
过去,全球市场3万吨以上的1500×3000mm、1600×3200mm大规格陶瓷大板的生产,还是以西斯特姆等意大利的企业为主导。恒力泰36000吨超大吨位压机在蒙娜丽莎投产成功之后,这一局面将会被打破。
从1999年科达成功研发3200吨压机,可直接压制800×800mm规格的瓷砖,打开中国建陶制造的新局面。到2019年,恒力泰36000吨压机面世,可压制3.6米超大规格的陶瓷大板,打破国际巨头在超大吨位压机的市场垄断地位。20年过去,一个新的时代开启了。
3.6米陶瓷大板在蒙娜丽莎成功投产
但这是一个面临着危机的新时代。建陶行业告别过去的高增长,掉头向下,市场在萎缩,需求在下降,建陶行业面临洗牌,进入淘汰赛,导致建陶装备的需求也在下降。
这也是一个走向创新的新时代,在过去的20多年里,建陶装备实现整线国产化,是跟随的20多年,蓬勃发展的建陶市场为装备企业提供了成长机会。但现在处于历史的拐点期,我们需要完成从跟随着向原创者的角色转变,才能引领全球。新的历史机遇也在蕴酿,产品功能化、产品向服务端延伸,以及智能工厂,将催生新的市场。
同时,全球建陶装备旧的市场格局在打破,新的生态将要重新建立。在旧格局中,大约300多亿元人民币的国际建陶装备市场,中国的装备企业只占有三分之一,约120亿左右,而另外200亿左右的主流市场大部分被意大利把持,据意大利陶瓷机械设备制造商协会ACIMAC数据,意大利陶瓷机械设备年销售额在22亿欧元左右,换算成人民币约171.6亿元(按1欧元=7.8元人民币汇率计算)。未来中国制造和意大利制造,将围绕着200亿主流市场进行竞争。中国模式的优势是高效率、大规模、高性价比、快速服务,及强大的产业链整合能力,但不足是原创能力不强;意大利模式的优势是原创设计、高质量、高附加值、品牌效应,但效率低,服务慢。
从国内建陶装备的竞争格局来看,是科达系和非科达系的竞争。2010年科达收购恒力泰之后,整个中国的建陶装备行业,就没有了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一家独大。国内陶瓷机械行业竞争失去平衡带来的一个忧虑是,未来行业创新的动力不足。虽然现在可以在国际市场上与国际巨头进行竞争,但我们势单力薄,意大利有如萨克米、西斯特姆、杜斯特、天工法拉利等几大集团竞争,带来了持续创新,而我们只有科达一个集团,其他装备企业成长空间有限。
目前,全球建陶装备行业具有整线输出能力的国家,只有中国和意大利。中意两种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未来全球一体化的格局,是中意在竞合中,共同引领全球建陶全产业链发展,重构全球建陶装备生态圈。
站在历史拐点上的中国建陶装备
7月初,报道称江西30多条生产线停产,这是十余年来,江西产区陶企首次在淡季因库存压力而大范围停产,山东淄博76条生产线有23条生产线因库存压力停产。而据了解,北方产区包括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多个产区,以及四川、广西、佛山产区,停产现象同样发生,行业开工率只在五成左右。
其实从2018年下半年,就有不少企业开始停窑,2019年开年,不少企业没有按预期开窑,有的企业甚至从去年停窑到现在还没有开起来。据公开报道的消息,广东、广西、江西等多个产区有不少企业进入停产、破产或重组程序。2019年5月,江西上高国员陶瓷正式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6月3日,恩平丰泽陶瓷停止经营,依法清算。6月22日,萍乡正大陶瓷全厂停产放假,7月2日,高安某陶企曝出被罗斯福陶瓷以租赁的方式接手。高安市政府相关领导表示,对于一些运营出现问题、负债率较高的企业,建议法院要提前介入,要加速推进企业的兼并重组,推动企业之间的整合发展。
行业出现下滑是迟早的事情,市场不可能永远上涨,现在是行业换赛道的时候,新一轮的洗牌已经开始。其实2018年已经给行业打了一棍棒,据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的数据,2018年陶瓷砖产量90.11亿平方米,已经回落到2012年的水平,创下行业有史以来产量的最大跌幅。国内重要建陶产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负增长,与此同时,陶瓷砖出口下滑态势继续延续,全年陶瓷砖出口6.92亿平方米,只有高峰期出口值的一半左右。
现在产能严重过剩,市场在萎缩,建陶企业的投资意愿也不强烈。国内新建生产线廖廖无几,除了蒙娜丽莎、东鹏、欧神诺、简一、将军等几家企业外,基本很少有企业再投整线,甚至连技改的欲望也在降低。在以前产品快速迭代期,在困难时期还可以转换产品,可以做技改,比如说抛光砖不好卖了,就改成抛釉砖。现在因为销售市场不明朗,没有出现好转的迹象,库存压大的企业,如果成本没有优势,物流没有优势,只能停窑,静观其变。因此,行业内技改的需求也差不多停滞,除部分具有一定优势的企业,将全抛釉生产线改做中板、厚砖、大板外,很多厂家都是在观望。
除市场的自然淘汰,各产区政府对建筑陶瓷的政策也在收紧管严,推动行业进入深度调整和整合期。2019年1月4日,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发布关于公开征求《陶瓷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的公告,明确了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限值为20、30、100mg/m³。根据征求意见稿,广东陶瓷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各项标准将统一收严。
广东江门加快推进建筑陶瓷行业整体退出及过渡期生产企业清洁能源改造工作,要求新会、恩平两地完成陶瓷企业淘汰退出方案编制,12月底前台山市、开平市、恩平市分别完成2条、3条、15条生产线清洁能源改造或自主选择关停,其他生产线启动改造工作。到2020年,全市建筑陶瓷生产线全面完成清洁能源改造或自主选择关停;广东清远提出,2019年底将全面完成清远市陶瓷企业“煤改气”改造工作;广东肇庆提出在2020年底前,完成建筑陶瓷等一批传统低效产业退出和整治提升工作;广东佛山西樵要求15家第二类抛光砖企业在2019年8月底前依法予以搬迁或关闭;河北石家庄、邯郸、唐山则将建筑陶瓷列入限制行业类型;山东也提出不再承接陶瓷产业,山西将建陶列入负面清单项目,河南要求在2019年底前,符合条件的建筑陶瓷和日用陶瓷企业完成提标治理。陕西重点压缩建陶产能。
在内部市场环境和外部政策环境双重压力下,建陶行业正面临难关,建陶企业观望的情绪变浓,装备企业的日子也很难过,装备龙头企业也不例外。据科达洁能发布的2018年年报,2018年科达建材机械装备实现营业收入 35.45 亿元,同比下降 12.72%。压机和抛光机产量和销量分别下降29.29%和35.03%。
过去20多年里,中国建陶装备行业借助行业高增长,已经完成了整线国产化,而现在,站在历史拐点上的中国建陶装备企业,该何处何从?出路又在哪里?
中国建陶装备企业突围的方向
最近在和建陶装备同行交流时,我也在思考,我们要如何度过眼下这一个难关呢?
今天行业碰到的困难,并不是意味着建陶行业走向没落,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调整。行业需要往前走,但市场在萎缩,就要找到或创造新的需求,对市场进行刺激,开辟新的战场。从目前行业内做得比较好的几类装备企业身上,我们大致梳理了一下,总结了几个或许可以借鉴的突围方向。
一是以创新引领行业,创造新的市场需求。恒力泰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近几年来,恒力泰一直在不断突破。自2015年12月恒力泰万吨压砖机YP10000正式投放市场,到2017年1月YP16800压机上线,同年4月,又推出2万吨压砖机,再到2019年36000吨超大吨位压机投产,恒力泰一直在通过产品创新来引领行业的发展,最终推动了大板在国内市场的火热,这也为走向下行通道的建陶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是进行跨界,开辟新的战场。多麦机械的瓷片分选、包装自动生产线,市场占有率达到90%以上。在市场整体下行时,又在寻求新出路。他们转型涉足到眼镜行业,一直以来,眼镜行业是高密度劳动力的行业,自动化水平低,多麦机械从这里看到了商机,利用自己多年积累的自动化经验,开始做眼镜生产机器人。同时,多麦机械也在探索和研发门窗定制的自动化生产设备。
同样做建陶装备起家的赛因迪科技,同时进入陶瓷环保领域。如今,赛因迪又转向陶瓷卫浴快速自动生产线的研发与制造,日本伊奈和TOTO的陶瓷卫浴工厂,他们在生产环节加入机器人工作站,实现联线自动化,其实我们现有的生产线,也可以通过机器人工作站来进行转接。未来,机器人工作站在自动化改造过程中,也将会有很大的市场需求。
三是进行产业链延伸,从制造端向流通端拓展。以前装备行业只关注生产端的装备研发,而现在需要慢慢开始向流通端延伸。随着大板市场的成熟,围绕着大板终端需求,需要建立整套的服务体系,如立体仓储、物流、深加工(倒角、开槽、切割等)、铺贴等环节,也必将出现新的设备需求。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将打破原有的市场边界。
四是整合产业链优势资源,转战国外市场。科达与广州森大在非洲建厂,与新中源在菲律宾建厂,就是产业链资源整合一个很好的例子,当然,科达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具有整线输出的能力,并且是上市公司,资金实力雄厚,很多装备企业并不具备这样的整合能力。但同样的可以进行联合输出,如做窑炉改造的佳窑,联合金刚集团进行技术合作,转战国外市场,在越南建陶生产线改造方面,开辟了新的市场。赛因迪科技也联合其他装备企业,在埃塞俄比亚输出一条整线工程。
五是向功能性材料领域进行拓展。2019年4月10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征求意见稿)》,产业结构调整包括鼓励类、限制类、淘汰类三个类别,其中与建陶行业及建陶相关的,是鼓励发展适用于装配式建筑的部品化建材产品;功能型装饰装修材料及制品,绿色无醛人造板以及烧结路面透水砖、烧结广场透水砖、烧结饰面砖、烧结护坡生态砖、烧结水工生态砖等绿色建材产品技术开发与生产应用;单块面积大于1.62平方米(含)的陶瓷板生产线和工艺装备技术开发与应用;利用尾矿、废弃物等生产的轻质发泡陶瓷隔墙板及保温板材生产线和工艺装备技术开发与应用;石墨烯材料生产及应用开发。从国家鼓励的新材料发展方向来看,装配式建筑建材、透水砖、发泡陶瓷、石墨烯材料等,基本上都属于功能性产品,未来对于功能性产品生产和应用的装备,也是行业追捧的一大热点。如今 ,科达已经在布局发泡陶瓷的整线工程,并在金意陶、德胜等企业投产。
不管是创新、跨界,还是产业链延伸或者产业链整合,面对危机,我们首先是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寻找新的出路。
植根于全球最大消费市场是中国建陶装备最大的竞争优势
从丝网印刷到辊筒印刷再到喷墨印刷,从600吨压机到3200吨压机,到7800吨压机,再到36000吨压机,每一次装备技术的迭代更新,都推动建陶行业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1983年佛山石湾利华装饰砖厂首次全线引进意大利唯高公司年产30万平方米的彩釉砖自动生产线,开启了中国建陶行业整线装备的国产化之路。伴随着国际装备的引进,中国建陶装备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国产化也在同步进行。从球磨机、喷雾塔开始,到压机、窑炉、抛光机、喷墨机等,建陶一系列核心设备一一被攻克,并迅速实现国产化。
到2005年前后,佛山就成为中国最大的陶瓷机械装备生产基地,约有200多家陶瓷机械装备企业,其中有科达、力泰、科信达、美嘉、希望、摩德娜、中鹏、中窑等国内规模较大的生产厂家,并形成了原料、布料、成型、干燥、施釉、烧成、抛光、打包等配套完善的产业集群。
也是在2005年,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建陶生产国和出口国。中国建陶市场的不断扩张,同时也为陶瓷装备产业提供了一个发展的空间和平台。尽管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很多国家和地区,他们机械加工水平都要比国内强,但陶瓷装备产业并没有发展起来,就是因为没有市场空间的支撑。
中国建陶企业敢于尝试,也为装备企业提供了很好的试错平台。科达机电刚推出磨边机和抛光机时,最早上线使用的就是南庄的企业。后来科达机电每一次迭代更新的抛光机,也都在南庄企业进行试用。2007年,国内首条薄板生产线,也是科达机电和蒙娜丽莎合作研发推出。国产压机从千吨到万吨,到如今的36000吨,同样是装备企业与建陶企业合作的结果。
同样,建陶装备实现国产化之后,也主席加速了中国建陶产业的发展,建陶企业的投资少了,和使用进口设备相比,使用国产设备建一条新生产线,成本降低一半以上。2004年左右,世界陶瓷协会到中国做过市场调查,他们发现中国的陶瓷企业产品成本很低,除了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管理成本等因素外,陶瓷装备整体价格的下降起到了巨大作用。低成本快速扩张的中国模式,成为中国建陶产业的迅速崛起的基础。
根植于本土的中国建陶装备企业,更适合中国大规模、高效率、低成本的生产模式,在本土市场更具有竞争优势。以窑炉为例,上世纪90年代,中国建陶正处于产能大爆炸时代,提产能,降成本,是中国建陶企业的首要需求。意大利进口窑炉虽然技术先进,但清一色都是内宽1.8米,长80余米的固定标准化模式,产能偏低,日产量约为2000~3000平方米,而且陶瓷企业必须按照窑炉厂家的要求来建造厂房,服务效率慢,建设周期长,影响建陶企业的快速发展。
而国产窑炉可以提供个性化设计方案,窑炉长度更长,产量更大,到1997年,国产窑炉长度达到200米左右,日产量达到1~1.5万平方米。同时,建设周期短,技术服务更快,因为,国产窑炉更适合野蛮增长时代中国建陶企业快速扩张产能的需要。
伴随着国内建陶企业产能的爆发式增长,国产窑炉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也迅速得到提升,1995年前后占据了中国市场的半壁江山,2002年之后,国产窑炉已经成为了中国市场的绝对主流,市场占有率达到了70~80%,进口窑炉主导中国市场的时代一去不返。时至今日,中国窑炉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超过95%。
中国建陶装备迅速完成了整线工程的国产化替代,打破了意大利一国独强、绝对垄断优势格局。2004,我国建筑陶瓷机械装备市场年销售总量45亿元,到2009年,就快速增长到100 亿元左右。短短五年的时间里,市场份额已经翻了一番。
回顾中国建陶装备迅速崛起的经验,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建陶装备最大的优势,是根植于全球最大的建陶市场,并且与建陶企业之间,建立了根深蒂固的合作关系,具有强大的产业链整合能力。尽管现在国内市场处于下滑态势,但就算到最后下滑到只有原来的一半产能,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建陶生产国和消费国,根基仍在,需求仍在。
全球一体化下的建陶装备新生态
目前,全球建陶装备行业具备整线输出能力的国家,只有中国和意大利。全球建陶装备的竞争,实际上也是中国和意大利的竞争。中国制造与意大利制造最大的不同,是市场环境的不同。中国制造是一种内生长式的发展模式,是基于中国本土市场,伴随着中国建陶市场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而意大利制造是外生式的发展模式,他们从一开始就是面向全球市场,其70%以上的装备依赖于出口,因此,他们从一开始就具有全球视野。
在稳固国内市场并取得绝对控制权的同时,中国建陶装备企业也在加紧走出去,与出口占据70%以上的意大利装备企业在海外市场进行竞争。时至今日,中国陶瓷机械设备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抢占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
印度是中国制造与意大利制造竞争最为激烈的一大市场。受限于基础工业的发展,印度陶瓷机械设备基本依赖进口,而设备进口地主要为意大利和中国。在印度陶瓷产业发展的初期,印度陶瓷企业生产所需设备基本上由意大利萨克米主导,有数据显示,最高峰时,萨克米占据了印度超95%的市场份额。2003年之后,印度瓷砖需求量猛增,中国陶瓷机械设备商开始大范围进军印度。2016年到2017年,印度新生产线猛增,新签约生产线近百条,其中有10余条是陶瓷大板生产线。中国装备的高效率、大产量、低成本优势在印度市场得到凸显,相对更适合印度现在及未来的发展。
以压机为例,印度陶瓷大板生产多数进口中国恒力泰、科达洁能与意大利西斯特姆。而曾经在印度市场占有率超过95%的萨克米(SACMI),在此番竞争中则逐渐失去了主动权。与中国陶瓷压机成型技术相比,西斯特姆的压机生产效率低,几分钟才能压制一次,而中国的压机一分钟可以压制几次。同时,由于陶瓷大板市场接受度有限,在现有市场空间下,绝大多数瓷大板生产线无法实现全年化连续生产。而中国大吨位压机的有模具模式,在大板销售遇阻的局面下,可以更换模具进行常规产品的生产,保证了企业生产的连续性。
在非洲市场,科达以“合资建厂”的模式,以产业链整体输出的方式,在非洲肯尼亚、加纳、坦桑尼亚等国家建立陶瓷厂。如今,从阿尔及利亚到南非,科达设备从北到南已贯穿辐射了整个非洲。
科达洁能董事长边程在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表示,科达+恒力泰的压机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三分之二,科达深加工设备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超过70%,科达+卓力泰的原料设备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四分之一。
在完成对非洲、印度、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布局以后,科达将目标投向了欧美主流市场。和中国模式不同的是,欧美因为人口短缺、劳动力成本高等原因,主流市场需求是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生产模式。虽然近几年来,我国陶瓷机械装备自动化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如全自动包装线、自动叉车、码垛机器人等设备的出现及应用,但距欧美市场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只是实现单一设备自动化,但没有解决整线自动化的问题,如何降低各个工序之间的故障率,实现各个环节连续性自动化生产,才是全自动化的关键。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们离全面自动化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因此,面对高端市场,中国建陶装备一直难以大规模进入。
不过,中国建陶装备进入高端市场的突破口已经打开。2018年5月,恒力泰YPR2500耐火砖自动液压机首次在美国印第安纳州投入使用,首次进入北美市场;2018年6月,同型号压机首次出口俄罗斯叶卡捷琳堡,进入欧洲市场。2019年5月11日,恒力泰品牌YPR1800L液压自动压砖机,首次出口意大利。2019年6月6日,科达设计承建整线工程在韩国陶瓷企业SAM YOUNG投产。
2019年2月28日,科达完成对唯高公司60%的股权收购,这是中国建陶装备海外收购第一案。科达希望借此收购,通过成本、工艺等互补优势以及业务、技术、供应链等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协同效应,推动机械产品进军欧美市场。与此同时,科达还将在意大利设立设计中心及销售中心,针对全球市场的需求,形成“中国制式”、“意大利制式”及“中意联合制式”多种模式并存的发展形态,打造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产品模式。
如今,全球陶瓷机械行业呈现出三足鼎立的状态:排名第一的是意大利的萨克米,2017年销售额折合约60亿人民币;科达洁能排名第二,2017年营收40.6亿,2018年营收35.4亿;排名第三的是意大利西斯特姆,营收约为30亿元。
日益强大的中国建陶装备企业,正在通过自身的实力,寻求世界建陶装备的话语权,谋求建立新的生态圈。过去,中意建陶装备之间的竞争关系,是垄断与反垄断、封锁与反封锁、替代与被替代的关系。而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这种二元对立的关系将会改变,取而代之,有可能建立中意竞合关系下的协同创新生态圈。
唯有原创才能引领全球
按道理来说,中国建陶产量占全球一半以上,中国建陶装备最大的市场在中国,而且中国建陶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了90%以上,加上印度、东南亚、非洲等市场的出口份额,中国建陶装备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来说,体量已经不小。
但为什么意大利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建陶装备生产国和输出国,牢牢把控着另外200亿主流市场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中国建陶装备到现在仍然难以大规模进入?这说明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并没有得到提升,附加值不高,仍以低价竞争为主。国内有些陶机企业为了占有市场而不计成本,产品价格一降再降。而据了解,在欧美地区,萨克米生产线的销售价格,是中国生产线的2倍以上。就算是在东南亚、印度、中东等新兴市场,萨克米的价格,比我国陶瓷机械的价格也高出30%以上。
意大利之所以能一直引领全球,在于他们强大的原创能力。尽管意大利陶瓷装备行业一度遭遇经济危机出现连续多年的下滑,但其通过兼并重组,向喷墨打印机、大板压机、宽体窑等新的技术领域拓展,继续以原创设计引领行业的发展,强化了对欧美主流高端建陶装备市场的控制力和议价力。虽然意大利陶瓷装备企业数量在不断减少,从2000年的190家,减少到2013年的144家,但自2010年后意大利装备销售额开始触底反弹,并从2013年开启了五年的连续增长,到2017年,意大利陶机设备总收入达到22.37亿欧元,超过2008年经济危机前的高峰值。
来自中国陶瓷装备企业的竞争,对意大利虽然形成了一定冲击,但并没有带来真正的威胁,因为跟随者很难打败引领者。意大利凭借其原创的核心技术,与中国陶瓷装备进行差异化竞争,并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争取时间差来赢得市场竞争的优势。如喷墨打印机,我们并没有像抛光机、压机一样,将意大利企业踢出中国市场,这说明我们的创新续航能力不够。
相比于意大利,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没有起到引领的作用。2018年11月,佛山市知识产权局在发布《佛山市陶瓷装备产业专利导航项目分析报告》,《报告》显示:截止2017年8月,在世界陶瓷装备专利数量中,中国以22187件排名第一,日本11087件排名第二,德国5645件排名第三。
从绝对数量来看,中国成为陶瓷行业最大的专利技术来源国。但在专利输出上,中国陶企却只有6%左右输出到国外,远低于输出率排名第一的日本(约25%)。另外,中国陶瓷技术输往意大利的数量仍为0,对比意大利输往中国的213件,差距巨大。从以上的数据来看,中国建陶装备行业对全球陶瓷行业发展的原创贡献率还比较低。
值得忧虑的是,科达于2010年收购恒力泰之后,在中国建陶装备行业已经形成了一家独大的局面,国内很难再出现新的竞争对手,这对我们建陶装备行业来说,在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行业会不会因此丧失持续创新的原动力呢?对于科达来说,是不是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一些竞争对手呢?
从建陶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未来建陶装备竞争方向,将围绕着产品功能化如发泡陶瓷、大板及大板深加工、智能化工厂等几个领域进行,我们需要在这些领域拓展装备的原创能力,激光打印也是一个方向,美嘉在几年前就推出了激光打印机,但并没有见到实际的应用。
而在智能化工厂方面,我们现阶段还只是处于实现自动化阶段,意大利也只是实现自动化到无人化的生产,还远远达不到智能化的水平。智能化工厂的标准,是在生产流程中,各个机器设备具有感知环境变化的能力,并根据环境参数变化,自动调节、自动修正、自动纠偏、自动循环,比如说,喷墨机能自动加墨水,窑炉能自动修正窑温,机器人能根据环境的变化自己调节自己的线路等等。
随着5G时代的来临,数据的传输与处理速度变得更快,能满足设备互联和远程交互应用需求,在物联网、工业自动化控制、物流追踪、工业AR、云化机器人等应用领域,5G技术起着支撑作用,我们说的能自动运行的智能化工厂,在5G时代也并非难事。
但现阶段我们还只是停留在半自动化阶段,推动智能化工厂的建设,我觉得还需要从三个维度来推动,分阶段、分工序、分等级进行。首先实现单机智能化,即制造装备智能化,再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也就是模块智能化,最后将建陶制造端体系和服务端体系打通,形成完整智能循环体系,即智能制造4.0工厂。
在智能化过程中,我们碰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产业标准化的问题,包括原料标准化、产品标准化、设备的标准化,这些还有待加强。一个大胆的设想是,推动整个行业成立一个大数据共享平台,对整个行业整体的数据进行分析,最终得到个性化解决方案,并形成行业共享的产业标准。
从自动化工厂到智能化工厂,我们有很多可以原创的研究方向,如大数据平台,如装备总线、物联网等等。建陶行业的转型升级,主要还是依赖装备等配套产业的原创性突破,只有原始创新,才能够引领行业发展。特别是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华为、中兴等企业被美国制裁的今天,核心技术的原创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中国建陶装备行业的竞争还是集中在大规模、低成本的生产方式上,但随着行业新一轮洗牌,市场趋于稳定之后,建陶行业将过渡到自动化、智能化生产阶段。因此,建陶装备企业,在着眼于当下求生存的同时,还得为未来的竞争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