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科技信息研究所历时3年对我国林业重点产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进行评价、预测和研究、建议的最新研究报告,即将出版发行。该报告认为,现阶段,我国林业产业仍未摆脱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标签,整体技术水平较低,生产率不高,主要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报告指出,提高林业产业研发能力和装备水平,是持续增强我国林业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加大林业科技投入力度,促进林业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完善高技能创新型林业人才培养和发挥才干的体制,是我国林业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我国林业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2017年,我国林业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7万亿元,已成为世界林业产业大国。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林业产业还存在大而不强、综合竞争力以及市场稳定性弱等问题。值得关注的是,当前,我国木材供需的失衡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国际上甚至出现了指责我国木材进口威胁世界森林资源的声音。
本次研究以联合国统计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世界市场份额、巴拉萨指数以及拉斐指数,对我国18种主要林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探讨。
这项即将出炉的研究报告指出,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更加积极地融入了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全球潮流之中,一举奠定了全球制造业基地的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也成了世界林产品生产和贸易大国。但是,与欧美林产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存在森林资源匮乏、质量不高、林业产业体量大、效益低的问题。具体来说,我国在胶合板、木制品、纸制品以及木质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国际竞争力较强,而在原木、锯材等资源型产品以及木浆等资本密集型产品上的国际竞争力还较弱。然而,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以及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我国劳动力供给逐步呈现出短缺的迹象,劳动力价格不断攀升,企业用工成本加速升高。出于增加利润的考量,不少国内外企业开始寻找新的“成本洼地”,不断把生产工厂搬往劳动力成本更加低廉的东南亚地区,甚至还出现外资制造业企业回流母国的现象。再加上全球经济放缓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进程遭遇阻力,中国林业产业外部需求趋于饱和的形势短期之内难有改观。为了应对挑战、转危为机,中国林业产业发展模式必须完成从要素投入扩张型到技术进步驱动型的转变,这就需要我国逐渐退出低档林产品生产领域,加快向林产品产业链的高端生产环节跃迁。只有坚持这一转型方向,我国林业产业才能解决低端林产品过多而高品质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供需结构失衡问题,才能有效应对来自印尼、马来西亚、越南等具有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国家的挑战。
该项目研究团队认为,未来,森林资源培育与管护将成为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基础,经济林种植与加工业将成为林业产业的亮点,森林休闲养生业将成为林业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而优势产业集群的融合发展将成为林业产业的新布局。
林业产业的发展受到森林资源、林业投资、劳动力投入、科技创新、林产品进口贸易、政策等方面的影响。近年来,中国国内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长,人工林发展较快,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资源基础。林业产业投资大幅增加,主要集中在木竹材产品加工制造业、林下经济产业以及林业旅游和休闲产业上,国家在生态建设方面的战略对产业投资的影响作用逐步显现。2001年以来,林业系统从业人数总量呈下降趋势,但是劳动力素质有了明显提高。科技创新成为推动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的非常重要的驱动力。在林产品进口贸易方面,从长期来看,中国大量进口的都是初级林产品,如原木、锯材等,不仅没有对国内生产形成替代,反而释放了国内的产能,有效地刺激了林业经济规模的扩张,有利于林业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在政策方面,如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林地和林木等生产资料的重新分配,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进而推动林业产业发展。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政策,推动了如生物质能源、生物技术、生物材料等的快速发展,为林业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林业金融政策,如林权抵押贷款、林业小额贷款以及贴息贷款等都对推动林业产业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研究报告同时指出,我国林业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空间依赖性和地域聚集效应,林业产业空间变化情况呈现出“东中西”逐渐减弱的趋势,山东、湖南、浙江、广东、广西以及江苏等省区的林业产业发展迅猛,林业产业强省和弱省之间的差距逐渐增大。
研究报告还根据简单趋势外推法和滞后趋势预测法得出,2020年,我国林业总产值约为11.45万-13.81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