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一场围绕着钢铁去产能大考即将到来。
2500万吨,对于近两年已完成的压减数字而言,已是很小的任务量。不过,今年钢铁产能应该“怎么去”,正在挑动着政府和企业的神经。
在兰格钢铁研究中心主任王国清看来,“尽管只剩下2500万吨左右的去产能任务,但越往后化解难度更大”。
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期货研究中心主任李燕杰则认为,“2018年钢铁去产能工作应该没有特别的难度,现在大家对去产能的认识都比较一致”。
而现在,2018年去产能工作才刚刚开始。
去产能大考
2018年1月3日,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在其发布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开创中国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一文中称,2018年要继续坚定不移抓好钢铁去产能工作,力争提前完成“十三五”的上限目标。
根据《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年)》(下称《规划》),“十三五”期间,粗钢产能在现有11.3亿吨基础上压减1亿-1.5亿吨,控制在10亿吨以内,产能利用率由2015年的70%提高到80%。而2016年已完成6500万吨去产能任务,2017年也已超额完成5000万吨任务,目前距离完成目标上限任务,已所剩不多。这意味着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五年任务有可能在三年内提前完成。
与此同时,在近两年化解约1.15亿吨落后产能的基础上,1.4亿吨的“地条钢”产能也在2017年被彻底清除。“地条钢”从此退出历史舞台,钢价持续上涨,钢厂普遍实现盈利。
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钢铁处处长徐文立日前在2017中国钢铁原材料市场高端论坛上说,在“十三五”前两年,钢铁去产能就已超过1.15亿吨,成效非常显著。2018年要做好重点地区的去产能工作,巩固好取缔“地条钢”的成果,防止产能反弹,同时做好职工安置和债务处置工作。
大考难题
稳固、复产是今年去产能中出现的重要关键字。在欧冶云商首席分析师曾节胜看来,稳固供给侧改革的效果是今年最为重要的事情。去年以来,钢厂利润较高,钢价持续走高,很可能会刺激部分企业复产,不合规的“中改电”也会对钢市构成一定威胁。
“尽管接下来钢铁去产能任务所剩不多,但越往后难度会更大些。而且,从政策层面来看,今年重点应放在维护前两年去产能和取缔‘地条钢’的成果,严防死灰复燃。”王国清说到。
对于钢铁大省河北而言,今年计划在2020年之前再压减钢铁产能2000万吨左右,总的钢铁产能控制在2亿吨左右。1月5日,河北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对经济观察报表示。
尽管,地条钢在2017年去产能中逐渐推出历史舞台,但钢厂同质化竞争依然困扰着众多企业。
曾节胜说,目前产能过剩只是暂时性消解,更为重要的是,整个行业集中度偏低、同质化竞争严重以及潜在产能过剩等诸多问题并未见改善。
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粗钢产量为80837万吨,同比增长1.2%。其中,前十大钢铁企业累计粗钢产量占全国产量比例为35.9%。
根据《规划》,目前中国钢铁企业数量众多、高度分散,是造成行业恶性竞争的主要因素。“十二五”期间前10家钢铁企业产业集中度由2010年的49%降至2015年的34%,产业集中度不升反降。要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前10家钢铁企业产业集中度提高到60%。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进钢铁产业兼并重组处置僵尸企业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到2025年中国钢铁产业60%至70%的产能要集中在10家左右大型钢铁集团中。“目前钢厂赢利较好,但集中度偏低,总体债务水平偏高,重点钢厂资产负债率仍高达68.7%。钢企债券也不受欢迎,银行对债转股敬而远之,2018年钢企去杠杆是一个重点,也会是一个难点。”曾节胜说。
依靠市场去产能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专家对经济观察报说,“在政策层面上,2018年应该不会出现像取缔‘地条钢’那样大刀阔斧的动作了”。
他认为,今年钢铁去产能更倾向于依靠市场的力量来去掉一部分产能,比如在环保加码、去杠杆的同时,之前保持良好盈利的钢厂肯定能生存下去的,相反,无法适应新环境、新变化的钢企自然会慢慢淘汰。“国家对不合规产能的监管应该不会放松。这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之前遗漏的钢企或其内部不合规产能尽量去干净;二是违规钢企死灰复燃偷偷生产的现象彻底遏制住;三是防控产能置换。”上述业内专家对记者谈到。
曾节胜认为,2018年的黑色展望不甚乐观,从宏观角度来看,今年大宗原料确实没有上涨的基础。一是中央去杠杆定调,只有跌价才能去杠杆,行情好的话市场只会疯狂的加杠杆,去年出现的疯狂置换电炉就是很好的例子。“美国减税举措也会对中国企业影响较大,原材料成本上涨,比国外成本高出许多,此外人力成本,中国留住制造业当中最大份额的外资几乎没有优势。所以从留住外资的角度来看,2018年大宗原料价格也是有大幅降价的需要。”曾节胜表示,“如果今年市场按照这种预测来走,可能依靠市场本身就能拦住一部分新增置换产能,也会淘汰一部分盈利较差的企业,这将有助于今年工作的开展”。
除此之外,“依法依规退出和引导主动退出要同时并举。要依靠环保、质量、安全和技术等严格执法,倒逼违规产能退出,同时通过完善奖励政策,引导企业通过主动压减、兼并重组、转型转产、国际产能合作等方式,退出部分产能”。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表示。
产能置换要踩“刹车”
对于钢铁行业而言,此前,几度陷入了项目越限越多、产能越关越大的怪圈,国家出台的有关钢铁产业的明文规定和政策,反而成了依法依规建设钢铁项目的“紧箍咒”,违规产能大量增加。
“2018年能否控制住产能置换,踩住‘刹车’事关去产能的成败。否则,前期去产能的成果很可能就会被各种明目置换的产能给吞噬掉。”上述不愿具名的专家对经济观察报说到。
不过,“由于近年来地方实体经济并不太景气,各地财政税收压力较大,要控制住产能置换,今年面临的阻力很可能会比较大”。他讲到。
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在1月3日发布的文章中强调,2018年要抓好产能置换审核关,严禁以任何理由新增钢铁产能。同时加强对地方工作的指导和监督,确保完成去产能目标任务,为钢铁行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据徐文立介绍,目前在钢铁产能置换方面存在着置换范围不清晰、没有严格执行产能置换的比例要求,普钢特钢产能折算系数差别较大等问题。“2018年要严控新增产能,防止产能反弹。2017年以来,企业效益大幅提升,各地不同程度出现了停建项目复建要求,新增产能的苗头显现。防止新增产能成为取缔‘地条钢’后钢铁行业面临的又一个挑战性的工作。”据徐文立透露,工信部已制定了新的产能置换文件,即将正式对外发布,并有望从2018年开始实施。
曾节胜告诉经济观察报,现在剩下的2500万吨左右的去产能任务主要是表内企业。河北省今年起码要去600万吨到700万吨钢铁产能,其余省份实际上也没剩多少,但问题是地方有可能通过产能置换增加产能,也可能会虚报一些产能。这意味着很大程度上2018年去产能会存在一定的猫腻和水分。
“钢铁产能有一些是交叉的,现在原则上应该不会让这些产能重新上,可能会转移到西南、西北等地区。把这些产能去掉,对河北这个钢铁大省来说阻力会相对较小。”曾节胜说。
潜在的复产“欲望”
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今年产能增长的风险应该是很大的。重点是表内大企业的增产复产问题,表外即便有一部分漏网之鱼,那也是短暂的,基本上很难再复苏。
目前市场上有很多人都在关心2018年电炉的复产。“政府对电炉是鼓励的,但对违规且未经过批准的电炉是不允许的,况且政府对中改电也制定了诸多限制。”曾节胜对经济观察报表示,经测算,预计今年电炉复产规模大概在2000万吨左右。
工信部在前述文章中称,2018年要继续做好布局优化和公平市场环境创建工作,系统研究支持电炉钢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鼓励现有高炉-转炉长流程企业转型为电炉企业。
中国废钢铁应用协会副秘书长王方杰也对经济观察报坦言,“明年电炉钢肯定是要增加的,这也是去产能工作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个方面”。
不过,李燕杰认为,“新增产能这方面并不太看好,今年这些电炉到底能不能投产,还有待观察,或者说不能抱太大希望。2018年主旋律应该是去杠杆”。
中国联合钢铁网总编胡艳平对经济观察报说,2018年产能的增长会受到很多压制,国家应该会不断加码,打压潜在产能的苗头。“尽管在一些偏远地区还会有一些偷偷摸摸的非法经营行为,但环保风暴已席卷全国,环保举报渐成常态,对污染企业的打击和整治力度空前,这起到了很大的震慑作用。”胡艳平说到。
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相关负责人对经济观察报表示,今年去产能要精准施策,抓好重点地区去产能。地方要以处置“僵尸企业”、去除低效产能、关停不符合规划的产能为重点,避免“一刀切”。同时建立打击“地条钢”长效机制,始终保持露头就打的高压态势,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今年1月1日起,中国第一部体现绿色税制的环保税法已正式实施,钢厂环保成本和环保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在北京京诚嘉宇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晓东看来,这样可以倒逼那些不规范的企业改进技术、调整结构,与正规的国有企业回到同一起跑线上进行竞争,应该是2018年钢铁企业的一个调整思路。”
工信部在前述文章中强调,今年要继续推进钢铁工业转型升级,着力提升供给质量,推进钢铁产品向中高端迈进。以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为抓手,逐步探索和形成全行业可推广、可复制的智能制造新模式。加快普及先进适用的节能环保工艺技术装备,提升钢铁行业绿色发展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于今年即将开始的钢铁去产能工作,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刘振江认为,首要目标是违法违规的劣质企业,预计2018年钢铁产需总体稳定,但在去产能取得重大突破和决定性胜利后仍要继续深化,特别是防止产能死灰复燃。同时要降低负债率,优化资本结构,否则就难以摆脱为银行打工的被动局面。
此稿件来源企业或互联网。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的,请注明原文来源地址。如若产生纠纷,本网不承担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或修改。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