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家装线上风头劲 石材行业亟待转型

2017-10-27 21:45:55  来源:未知
 

  “基于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应该降低行业的交易成本,提升行业交易效率,并且在质控上进行大量的创新,只有这样才是好的商业模式”。

  互联网家装的诞生就非常符合这一观点,它的诞生基于了三点原因:

  家装需求正在大规模转移到线上

  在过去,传统的家装依赖的主要是自然流量、电话客服等,主要自于线下;“三板斧”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过去针对的用户,主要是老一辈的家长。

  但对于年轻用户来说这一切就不管用了,因为现在给家里来一场装修,往往都是从线上学习和交流开始的,年轻用户已经形成了非常自然的“万事搜一搜”的习惯,别的行业不懂没有关系,但是装修这件事,往往会决定日后的生活居住质量,面对这样的生活大件,用户往往会选择长期去网上“泡攻略”。因为在他们眼中,装修是一项需要做功课的有一定风险性的任务。

  在网上他们能找到什么呢?一个年轻家装用户可以轻易在网上看到什么呢?其他用户的装修日记、对装修公司口碑评价、以及什么样的家装模式有更好的资金保障和交付体系等,而这一切,都是传统家装在过去的多年经营中,不曾顾及的短板。

  在这样的场景下,越来越多的装修需求正在向线上转移,这也是家装公司在线下找不到流量的原因之一。

  用户需要在信任的感觉中完成决策

  随着年轻一代用户崛起,家装需求已经逐渐完成了线上转移。要破这个局,只有全新的信用体系,就像阿里最早推出的“支付宝”一样,有了“支付宝”在中间,用户才敢和商家放心交易,而对于越来越互联网化的家装行业来说,一个属于自己行业的“支付宝”可以为交易中的各方带来全新的信用关系。

  只有建立信用关系,用户才会有决策的安全感,家装行业过去缺乏信用关系的经营模式,正在面临用户选择的自然淘汰。

  传统家装企业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说到装修公司的规模,是这个行业的一大痛点,门槛低、周期长、产品驳杂、使用频次低等特点,限制了家装企业的规模发展,造成了大行业、小企业的现象。在这个分散的市场上,上市企业寥寥无几。

  即使是极少数的龙头企业,一年的销售额至多徘徊在20~30亿元上下,对比隔壁家电行业动辄百亿的产值可以看出,家装行业很容易陷入了增长迟滞的境地。对于装修公司来说,企业的组织和人才体系,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是一个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

  上面这三点亟待变革的原因,都为互联网家装的出现,和对整个产业的系统化改造留足了空白。

  存量时代,互联网家装会是解药吗?

  2017年6月的一场发布会上,土巴兔创始人王国彬在发布会上公布了一项被称为“千亿万家”的计划,宣布要在未来五年内,扶持出1000家年产过亿,10000家年产过千万的装修公司。

  最后只想说,尽管“互联网家装”的模式至今仍被很多人所观望,但这两年来,家装行业在互联网的刺激下,从设计能力、到施工质量和服务效率等方面都有不少提升,对用户来说,维权渠道也更加通畅,报价相比以往也越来越理性了。尽管互联网一直被观望,但现在再问互联网对行业到底有没有改变,答案毋容置疑。

  互联网家装模式会是石材行业获客的解药吗?

  面对举步维艰的市场环境,缺少终端流量的石材行业,又能在家装市场实现逆势增长?石材产业亟待变革,溶入互联网拥抱装饰公司是进入家装市场的唯一捷径。在一个经历变革的行业中,传统的营销方式愈发无力只是一种表象,背后往往是正在经历的行业变革。目前逐渐兴起的互联网家装模式,还远远未到成熟阶段,线上红利尚在。

  信用+口碑,正在建立的家装产业新秩序

  互联网+进入2017年,早已不像前两年,总是喊着“颠覆一切”、“去中间化”了。相反的,赋能B端,和产业共赢,成了这两年互联网企业的主流模式。数十万家装饰公司才是石材行业真正的终端客户,石材的应用是掌握在这些家装公司手里的。

  互联网迅速的发展,让家装互联网平台成为大批年轻人的选择,同时,家装平台逐渐拓展成全国性的服务平台。

  土巴兔、安乐窝、齐家网、靓家居、生活家、三只兔、装象等以全包模式崛起的互联网家装公司,它们以网络为起点,与厂家直接建立合作联盟,摒去产品中间利润,以免费设计、低价优惠引流线上客户,再从线下落地,一对一服务。

  在未来,依托互联网而成型的这一类平台将越来越成熟,或将成为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类渠道。

  更多的石材企业在做两件可笑的事,一是在为上游石材矿山做推广,二是在为终端装饰公司做设计!未来石材行业可能出现两种企业,大企业越来越大,个性化企业越来越个性。不管企业未来如何发现,都需要通过丰富销售渠道提升自身竞争力。相较而言,个性化企业更有各自的优势领域或细分市场。因此,不管何种渠道,企业还是应在有限资源条件下构建适合自己细分领域的渠道体系。

(编辑:admin)
免责声明:人民家居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