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陶瓷卫浴产区的格局也日趋成熟和完善,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十大陶瓷产区: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潮州、福建晋江、河北唐山、山东淄博、河南宜阳、江苏宜兴、湖南醴陵、四川夹江。其中,景德镇是我国日用陶瓷的生产中心,不论从产量还是技术上来看,其闩用陶瓷一直处于领先位置。佛山是我国建筑陶瓷的主要生产基地,其建筑陶瓷产量曾经占全国总产量的70%以上,虽然由于各种原因下降为现在的40%左右,但鉴于我国建筑陶瓷近几年的飞速发展,其产量约为世界建筑陶瓷产量的20%。
在陶瓷产业诸多成绩的背后,却存在着与陶瓷产品出口贸易顺差背道而驰的,或者是极不相称的两个“逆差”现象,即陶瓷产品价格的“隐性逆差”和品牌的“隐性逆差”。我国陶瓷产品的出口价格与国外进口同类陶瓷产品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美国陶瓷市场上,20头的中档陶瓷用品,日本产的价格为80.300美元,而我国产的仅有13-34美元,单件创汇我国平均仅有0.2美元,远低于世界平均出口创汇0.87美元的水平,只相当于英国、同本的1/7,法国的1/3。通过上述数字对比可知,我国陶瓷产品在进出口价格方面存在相当严重的“隐性逆差”。
在品牌竞争方面,国内有的企业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在低价格水平上用降低质量、降低成本的方法来降低售价,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难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反之,知名品牌尤其是国际知名品牌,可以提升陶瓷产品的出口价格,如以美标、科勒、TOTO等为代表的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却从未有大的降价举措,反而拉大了与国内陶瓷产品的价格差距。这些国际知名品牌,凭借其典雅的设计,精细的做工和良好的售后服务,始终保持着优势高价的地位,从而成为一种高贵、财富、成功的身份象征,在陶瓷市场上保持了很高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形成国内陶瓷产品与国际知名品牌的“隐性逆差”。
我国陶瓷企业人才十分匮乏,不仅缺少懂管理,善经营的企业家,而且缺少能有效把握市场运作的营销人才,以企业为主体的社会创新体系尚未形成。纵观我国陶瓷企业,一方面,忽视产品设计,仿制风屡禁不止,国内陶瓷产品在众多陶瓷企业的克隆仿制中被抹杀了灵气,产品开发设计的弱化,严重阻碍了产品的更新换代,使企业推陈出新缓慢,不能及时推出占据竞争市场“亮点”的产品,导致产品的贬值,价格的降低。另一方面,产业内生产企业之间缺少合作与交流,有限的信息、资源没有实现共享,技术、设备优势不能实现共融,使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档次的提高等方面缺乏后劲,成为影响企业自身长远发展的桎梏。
我国陶瓷企业受生产技术、加工工艺、技术人才、质量控制等因素的影响,产品质量和档次较低,质量整体水平亟待提高,产品的内在质量和外观质量与我们看到的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的陶瓷知名品牌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近几年,不规范的竞争环境使国内一些陶瓷企业被卷入了低价位竞争的旋涡之中。在“宁可丢利,不可丢地”的思想支配下,出现了高负债和成本倒挂的现象,许多企业出现亏损和半亏损,导致了自我积累能力的减弱,制约了产品质量的提高。不少企业为了赢得市场,打着低档次旗号,以劣质低价产品参与竞争,生产劣质产品,价廉质次的产品冲击市场,竞争能力大打折扣。大量企业产销低档产品,利润微薄,利润少则无法投入更多的研发,研发不够往往就抄袭和模仿,跟在人家后面走。
由于大多数企业缺乏创新意识,开发设计力量薄弱,产品缺乏创新性和格调性,花色品种变化慢,格调单一,产品越来越不为人们所接受。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际陶瓷巨头在开发上不惜大投入,产品个性化强,款式新颖,品种丰富,总是引领潮流,特别是那些具有品牌优势的企业无不以其独具特色的陶瓷设计演绎着市场,创造着时尚。中国的陶瓷企业如果不再埋下头来研发高技术含量、独具特色的产品,将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