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沈迟:特色小镇不在于打造在于培育

2017-03-31 14:22:29  来源:未知
 

  什么地方的小城镇发展得起来呢?我认为是大城市周边的,大都市圈范围内的较发达地区。成本更低,但又必须靠近大城市,因为能获得更充分的信息。

  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特色小镇无疑是近一年来被多次提及的“明星”。

  今年两会上,“特色小城镇”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而去年7月,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2020年前,将培育1000个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一段时间,各地的特色小镇建设热潮仍将持续。

  针对特色小镇的一些热点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沈迟。他认为,在新型城镇化的框架之下,特色小镇与城市群的发展有相通之处,背后的一个逻辑仍然是充足的就业吸引人口。从资源禀赋的角度来看,往往是大都市周边地区,更大可能发展特色小镇。

  同时,沈迟提出,要特别警惕特色小镇“房地产化”。

  大城市周边更容易培育特色小镇

  《21世纪》:在整个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如何看待当前的特色小镇热潮?

  沈迟:“小镇”并不是突然冒出来的,是中国在快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间的一个环节。

  中国曾经经历了乡镇企业十分发达的阶段,几乎占到了工业总产值的近半壁江山,当时主要是粗放的加工工业,很容易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以及更大力度的对外开放,外资进入,经济发展更偏向重化工业、房地产的时候,就形成了产业集群化,乡镇企业式微;再往后,物质生产接近饱和的时候,转向服务业、创新,这些更需要集中在大城市。

  很多时候我们讲资源环境承载力,其实更重要的是就业岗位承载力,这是吸引人口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可以看到的是,到现在,人口越来越集中于大城市,这是不以谁的意志力为转移的趋势。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小城镇发展不起来,什么地方的小城镇发展得起来呢?我认为是大城市周边的,大都市圈范围内的较发达地区。成本更低,但又必须靠近大城市,因为能获得更充分的信息。如果是穷乡僻壤,谁会去搞创新?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北京的宋庄画家村,那里房租便宜,但又靠着北京,画家抱团在这里创作,就形成了着名的艺术群落。

  《21世纪》:如此看来,特色小镇与城市群的发展规律有相通之处?

  沈迟:是有关系的。不管是城市群里的小城镇也好,还是特色小镇也好,一定是活力大的地方。总体而言,位处城市群当中的,比较容易有特色与活力。

  有资源配置决策权的政府一般都在城市里,而不是在小镇,在没有形成特色镇之前,它们是很难有机会得到良好的资源,导致在市场竞争中存在先天不足。

  另一方面,经济管理又跟行政管理一样,是讲级别的。比如大企业到一个小镇去,需要贷款,不同级别的地区,银行的级别有差异,级别低了,给不到企业那么高的额度。所以,很多现实的问题会决定市场的选择。

  浙江民营经济比较发达,民营企业往往有“扎堆”的集群化现象,资源配置很讲究效率,整体发展水平、公共服务更加均衡化、网络化,所以它的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的建制镇。从全国来看,这种方式并不适合普遍推广。

  《21世纪》:这是不是意味着一些地方其实并不具备复制浙江模式的条件?

  沈迟:的确是这样。我觉得国家的预估还是比较准确的,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这其中可能有半数都集中在江浙、广东等地区。

  但这并不是说其他地方就完全没有机会。非发达地区是指它的整体不发达,但也会有相对发达、活跃的镇区。特色小镇强调的是有产业基础,如果某个地方具备了这样的条件,有企业愿意去,就应该得到支持。

  上级政府不要一味地对这样的地方“抽血”,而是预留好资源,并且做好服务,给一些行政或是管理权的下放,让它们能够更加自主地参与到市场经营中。我们很多地方尤其是镇这一级,基础设施还有很多欠账,政府应该在这些方面加大投入,才能更好地把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遵循市场化路径

  《21世纪》:据你的观察,从当前各地的特色小镇建设情况来看,出现了一些什么样的误区?

  沈迟:有少数地方政府,动辄提出花多少亿,打造多少特色小镇。并不是要绝对地反对“打造”,但更要注重“营造”和“培育”。浙江这一轮的特色小镇,基本上需要六七年时间的培育才可能形成比较鲜明的特色。

  特色镇是企业家在一个地方聚集逐渐形成的,不是说自上而下地出一个规划,政府给多少钱,为了特色而特色,那样是做不好的。关键是要有耐心,不要动辄三年大变样,特色小镇不能成为政绩工程。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一定是需要有作为的,主要是引导和制订相配合的政策,投资的事交给市场。政府要做的事是“顺势而为”,尊重规律,而不是“拔苗助长”。

  另外,特色小镇不是“扶贫工程”,不是说哪个镇穷了,政府给一笔钱,把企业呵护起来,给予宽松的管理。比如说给企业降低环保成本,如果换了新的领导,或是政策收紧,可能导致企业生存不下去。关键还是要有真正的产业基础,让市场去选择。

  《21世纪》:目前,各地提出的特色小镇建设目标相加远不止1000个,怎样去防范一些盲目的发展行为?

  沈迟:目前在一些制度设计方面,还不够周全。如果说有的小镇在政策的支持下,接受一定的补贴,能够发展得好,当然应该鼓励。但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一套事后的考核机制,比如得到特色镇的挂牌,几年后税收要达到多少。

  如果拿了补贴,最后什么成果都没有,对不起,我就要追究你的责任。这样一来,决策者也会考量和评估,是不是真的有底气和信心,而不是盲目地去做。

  《21世纪》:目前有一些房地产商积极提出参与到特色小镇的建设中,很多人担心这会变成新一轮的圈地,你怎么看待这样一种现象?

  沈迟:房地产商就不主张他们参与进来了。特色小镇首先强调的是产业基础,它是一个产城融合的概念,而不是房地产项目。

  当然房地产商作为社会资本,并不能反对他们进入,但要转换一种身份,做实业、产业可以,要特别警惕特色小镇“房地产化”,最后变成助推房价。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辑:huangcy

(编辑:admin)
免责声明:人民家居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