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不实该承担什么责任?律师释疑

2021-09-22 11:12:10  来源:网络整理
 

中新经纬客户端8月24日电 (高铂宁)近期,多名公众人物、明星艺人被举报引发舆论高度关注,其中部分举报被查证为不实消息。有网友认为,举报若不属实应当追究举报者的法律责任。

对此,北京市春林律师事务所主任庞九林律师向中新经纬客户端表示,举报要有可进行合理怀疑的事实依据。此外也应注意举报者的主观意图,如果是有意陷害,则构成对他人的名誉侵权,需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合理怀疑和名誉侵权的边界究竟在何处?

近年来,诽谤等犯罪行为出现从线下向线上延伸的趋势。部分网民在未核实情况下,在网络上发布传播不实消息,对相关人士的名誉权造成负面影响的案例比比皆是。根据中国裁判文书网,案由为名誉权纠纷的文书自2013年出现突破性增长后持续保持增长态势,2014年首次突破千条,2018年至2020年均保持在近万条的水平。

庞九林指出,根据我国宪法及相关法律规定,举报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广泛的民主权利,任何公民发现他人有违法犯罪的情况,都可以向公安检察院法院、纪检监察部门进行举报。但是,检举、报案、控告与造谣、诬告陷害、侮辱诽谤存在重大区别,后者将视情况获得党纪政纪处分、治安处罚处分甚至刑事处罚处分。

那么,合理怀疑和名誉侵权的边界究竟在何处?对此,庞九林表示,需要评估举报者的主观意图及事实依据。

“根本性的区别就是,举报要有可进行合理怀疑的事实依据,而无中生有、捏造事实、毁人名誉的行为属于诽谤和造谣。此外也应注意举报者的主观意图,如果属于错告或者检举失实,即使他举报的事实与实际情况查证不符的,也不构成诬告陷害;如果是有意陷害,则构成对他人的名誉侵权,需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庞九林解释称。

遭遇网络诽谤该咋办?

据庞九林介绍,《民法典》人格权编对公民个人的名誉权进行了详细规定,公民可使用相关法律在合理范围内维护自己的名誉权。遭遇网络舆论诽谤攻击的公民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名誉权。

一是到公安机关举报。根据治安管理法规定,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可以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比较严重的处5日以上拘留10日以下拘留,并处500元以下罚款。二是到人民法院起诉,要求侵权方承担民事责任。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在网络上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属于侵犯他人的名誉权,可以要求对方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和赔偿损失。三是根据刑法相关规定到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

除此之外,庞九林还表示,尽管刑法规定侮辱诽谤罪是自诉案件,但是对于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案件,可以按照公诉案件处理。

根据《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利用信息网络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破坏社会秩序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二)项的规定,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对于这类案件,当事人可以到公安机关报案,要求公安机关按照公诉进行立案。典型案例就是此前的“杭州女子取快递被造谣出轨”案,该案以刑事自诉获立案受理,后因该案造成了严重的社会不良影响,根据检察院建议,杭州市公安局余杭分局对两名嫌疑人立案侦查。

庞九林指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侮辱罪、诽谤罪属于“告诉才处理”的案件,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如今,侮辱诽谤性质的视频图文一经上传到网络,可被多次反复转发到不同平台并加以评论,与传统理解的私人圈子内的侮辱诽谤不同,波及面更大,甚至可能侵害网络秩序。因此,在社会上造成重大影响的名誉权纠纷不应该仅仅是个人维权,司法机关和社会公众也应参与保护他们的权利。(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以其它方式使用。

(编辑:互联网)
免责声明:人民家居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